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台灣歌謠思想起:二○年代 大我歌曲



1895 年,台灣淪日;日本殖民政府推行現代化教育,也不忘厲行「殖民化教育」;1920 年代的「大正民主時期」和世界新思潮的影響下,台灣興起了自覺運動。

1930 年代,台灣人為提倡民權、爭平等、求自由而掀起非武裝抗日民族運動,先覺者領導民眾,前仆後繼與日本殖民政府進行抗爭,無非是求得台灣人的尊嚴,凸顯「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

「大我歌謠」必留於史冊中有其不朽的價值而不在乎是否仍在被傳唱;翻閱史冊,「自覺年代」中的創作歌曲,詞意深遠,值得傳頌。

1921  1  30 日,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首次發動,被喻為「非武裝抗日運動的外交攻勢」。

准設置台灣民選議會,賦予施行於台灣之特別法律及台灣預算之「協贊權」是台灣議會設置請願團的訴求。

謝星樓(1887-1938)〈台灣議會設置請願歌〉,凝聚共識,做為一位傳統文人,他因留學日本,廣納新知,留日時加入「新民會」,返台後,積極加入非武裝抗日民族運動。


台灣歌謠思想起:土地之歌 台灣國風

台灣文化,源遠流長,各個族群有自己的母語,有自己的歌謠。

屬於南島語系的原住民,以天然的歌聲,詠唱頌天、祭祖、狩獵、豐收、談情等歌謠,不僅令今人驚為天籟,也被民族音樂學者視為研究的奇珍。

客家民謠有平板、山歌子、老山歌等「九腔十八調」,亦被視為聲樂的絕響。

最大族群的閩南人(河洛人),其閩南語系的語言,遂成為本土的「強勢語言」,常被擴大引申為「台灣話」,雖然在「族群平等」上有所爭議,但閩南歌謠被多數人泛稱為「台灣歌謠」或「台語歌曲」,是不爭的事實;本文以「台語歌謠」觀史,絕無「以偏蓋全」。其他語系,也希望有人撰寫「史略」,以構成台灣族群的混聲大合唱。

台灣傳統民謠有民間小調、本土戲曲和源於中原的歌樂。傳統民謠因口口相唱、代代相傳,一首歌曲經過長期流傳,已經不是一人之作或是一時一地之作,而且不乏「族群融合」共同創作的現象。比如客家山歌與閩南採茶歌同調,〈桃花過渡〉、〈病子歌〉閩客同歌;恆春民謠〈思想起〉、〈草螟弄雞公〉,曲調源於平埔族,是漢化的歌謠。另外,蘭陽地區的〈丟丟銅仔〉、嘉南平原的〈六月田水〉、〈一隻鳥仔哮救救〉、〈牛犁歌〉,是島嶼的民眾心聲,每一段旋律、每一個音符,都是鄉土不朽的頌歌!

台灣歌謠有民間小調、傳統戲曲與說唱唸謠,留在的「詞」比「曲」多,實在可惜。1920 年代在書店大量販售的古早歌仔冊,只有歌詞的紀錄,而無歌譜的留音,文人雅士僅止於採詞記句,視為「民間文學」,因不懂譜記旋律,做進一步成為「民間音樂」研究,以致大量民謠唱法因之流失。但是傳統民謠的生命力依然存在,不可能瘖啞,聲息還是不歇。

宜蘭民謠〈丟丟銅仔〉,不論是抽丟銅錢的遊戲,或是火車的汽笛聲,無疑的它是農勞階級解悶抒懷的小調歌曲。採記此歌的呂泉生說:「雖是簡單也沒有深奧藝術價值,但究竟是先人為建設台灣以血和汗唱出來的歌。」
呂泉生的手稿,書寫曲目清單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整理歌謠在民俗學上的意義:《南音》與台灣新文學運動


1932 年元月一日,《南音》半月刊創刊,台灣新文學運動推展中心,已漸由報紙轉移到雜誌來,《南音》最主要作者之一郭秋生,他在創刊號發表〈台灣話文的討論〉,提示基礎工作有二,其一便是「採集過去的歌謠及現行的民歌」,接著以身作則,為推廣自己「屈文就話」的理論,在《南音》特闢「台灣話文嘗試欄」,輯集童謠、(民)歌、(流行歌)曲,企圖把理論推廣周知。


《南音》半月刊(1931-1932,共 12 期,有 3 期遭查禁)創刊號封面,「南音」為林幼春命名
《南音》半月刊(1931-1932,共 12 期,有 3 期遭查禁)創刊號封面,「南音」為林幼春命名

2012年10月9日 星期二

整理歌謠在民俗學上的意義:《台灣民報》與台灣語文建設運動


「台灣語保存運動」,不久演進成了「台灣語文建設運動」;為此,黃石輝和郭秋生因揭櫫「將台灣話文學化」,而掀起一場鄉土文學論戰,黃、郭兩人主張不盡相似,論旨也不盡相同,不過對於言及歌謠創作和整理語文建設重要性的觀點,卻是不謀而合;

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台灣歌謠研究文獻 有清時期


清代台灣民變造成的動亂,有「三年一反,五年一亂」之稱;「反清復明」的情緒,固是因素之一,清廷治下的台灣,腐敗、重稅、苛民,也是一大理由,誠如藍鼎元所說:「太平日久,文恬武嬉,兵有名而無人,民逸居而無教,官吏孳孳以為利藪,沉湎樗蒲(註:賭博),連宵達曙。」難怪民心思變。

一個飼鴨漢──朱一貴,以明裔自居,於 1721 年(康熙六十年)領導民眾,削竹為刀,興兵革命,一時風起雲湧,勢如破竹,不久攻占府城,逼使清吏退走澎湖,這個年僅三十三歲的「養鴨人家」,幾乎快席捲全台後,自立為「中興王」,穿戲服登基,建號「永和」。

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台灣歌謠研究文獻 明鄭時期



一句台灣成語說:「唸歌唱曲」,唸、唱是動詞,「歌」、「曲」是名詞;「歌」與「曲」的關係,究竟是一體的兩面?還是兩面為一體?實在有分析的必要,否則「唸」、「唱」的觀念會被人混淆。

「歌」、「曲」,合而稱之,可能就是「歌謠」吧!歌謠的意義,向來極不明確,一般辭書註解為:「隨口可以唱出來的民間歌曲」,
這是大而化之的解釋。《詩經  魏風  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這句話中的「謠」,有人說是「舞」的意思;當然解釋為
「以言辭述懷」,似乎也無不可。

《毛傳》說:「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徒歌」的註解,也有不同意見,有「獨歌」、「行歌」。難怪,朱自清對「歌謠」二字有所表示,他說:「一是合樂與徒歌不分;二是民間歌謠與個人詩歌不分。」

《辭源》註釋「歌謠」為:「有章曲曰歌,無章曲曰謠」,今日慣稱的「台灣歌謠」,實際上也是包括本土性有音樂與無音樂的「民間歌曲」。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我以台灣音樂界一份子向你致敬


莊諧並作好文思,

永垂不朽成良書,

明見萬里知俗事,

先研古學究現代,

生花筆妙傳萬世。



《台灣歌謠-我聽、我寫、我唱》自序


  每一個人對一首歌的認知,是先「聽」而得到感覺,畢竟耳朵是不設防的,尤其是聲光電化發達的現在。
  聽了一首歌,而後「去蕪存菁」留下「好歌」自唱,甚而大家一齊傳唱、合唱。
  歌由「我聽」進而「我唱」,已表現出一首歌的價值,不管是「民謠」、「藝術歌曲」、「流行歌曲」你唱我和的存在事實,已凸顯出意義和價值。
  三十幾年來,我即和當年在世的歌曲界作家來往,而且有深厚的感情,他們都不以我「年少」,對我有所「設防」,老實說,那個年代我們處在參與禁忌的日子,白色恐怖餘緒猶存,很榮幸的是他們都將我視為「忘年交」。

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台灣歌謠-我聽、我寫、我唱





「說」台灣歌謠是莊永明多年來貼近民眾的演講主題之一。《台灣歌謠-我聽、我寫、我唱》是莊永明「說」之餘,三十年來,陸陸續續所寫下的文字資料。


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