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2017年6月文史生活札誌

「台灣廣播電台」設立,又被提了出來。以「台語」做為「一語電台」,是否需要?是否必要?我難以置評。如果,因為客家、原住民「台灣話」就得有「一台」,難以想像。
「台語」指的是台灣族群中最強勢的語言,有人稱「閩南話」、「福佬話」,也有人說「河洛話」,近年來,學界改稱「鶴佬話」。
我是土生土長大稻埕人,由於是商賈之地,人流匯集,以致講的「台語」,不漳不泉,不南不北,所以有人笑我是「台北人講下港話」。
本土的台灣話,腔調不少,不管源自原鄉的泉音、漳調,他如海口腔、永靖腔、鹿港腔、宜蘭腔……,真的,「雞同鴨講」是免不了的。
基於「人不親土親」,南腔北調的台語,溝通沒有問題,交誼不會阻隔。畢竟,大家尊重「鄉音」。
「母語教育」,必將使特殊的腔調、土音變不見了,學校的「母語教育」,「父母話」勢必變調,「台北人講台北話」將絕響,「酸酸、軟軟」的宜蘭腔,在「母語老師」教導下,將不再聽聞於「宜蘭家庭」。
如何搶救「鄉音」?應該不是「學校教育」可以承擔重任,每一個父母、每一個家庭、每一個鄉親,才是「母語」教育的播者。
母語的承先啓後,責任「自我」,對「父母話」失去信心,是可惡、可恥的觀點。「不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重拾信心,始是重點,母語教育就是父母責任,家庭教育優於學校教育,要求政府設電台?是否需謹慎考量?

偶思錄269

活!該如此」,因為生命是父母給予的,生活是自己要去承受的。

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