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偶思語190

「沒有」也是一種「有」,因為有,可能是一種負擔,一種累贅,反而沒有,才「有」一種淨空的美感。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2016年3月13日 星期日

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

文史生活札誌2016年2月

  北門露臉了!



  圍困在其身邊的忠孝橋高架引道,猶如巨龍纏繞的古城門,終於煙消雲散了;完整呈現在人們的眼簾,不再猶抱引道半掩面。

  春節期間的六天拆解工程,成了新市府政績,十年前,拍板定論的「釋放北門,打造台北關」的計畫,「落實人」成了「功勞者」。

  媒體引用官方說詞,報導說「北門是台北凱旋門。」如此比喻,我的認知,有不倫不類的感覺。

  一八八四年竣工的台北城,一三二年來,倖存的北門是原貌,代表著一三一年前,一八八五年台灣建省,台北有了「府城」定位,南北軸線由此翻轉,從荷蘭、明鄭、清領,台灣一切建設原是「重南輕北」的。

  北門,有其歷史意義,也有歷史記憶;畢竟歷史是不可磨滅的。

  西門在日據被毀了,其他三座也被民國政府粗暴地給毀容,變成了北方型城樓。其實,今日的北門,也曾「易容」多次,只是歷史印象猶存。

  我之會反對以「台北凱旋門」為此門另取偏名,更不贊同說中華路是「台北香榭大道」,原因單純,北門就是北門。

  北門命名為承恩門,是清廷官吏的阿諛,北望北京,「承受皇恩」,豈可做歷史教育。

  一八九五年,日軍在外應內合下,從北門入門,進而鐵蹄踏殘台北,這種歷史,情何以堪?

  台北城,是台灣近代史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也是必得回眸的記憶。

  台北城二甲子的二00四年,我曾建議「北門左右各復建一段城牆計劃」。捷運地下工程施工,曾在此門附近挖出了不少城牆石,一直放置在北投捷運機場,不見天日,我乃異想天開,如果復建一小段城牆,讓城的意象,更能突顯,且定時定點開放登城牆眺望,以紀念台北建城一二0年。

  北門坦開,「西區計劃」啓動待期,但千萬不要遺忘「城北舊事」-北門之北的大稻埕前世今生。

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

2016年3月5日 星期六

偶思語184

求好心切,不是硬道理;凡事追求,務必循序漸近,先求較好,而後更好,再邁向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