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3日 星期六
2019年2月16日 星期六
2019年1月文史生活札誌
人上七十,不得不對「老了!」,有所謂嘆。
俗諺說:「年驚中秋,月驚十九。」意思是每一年到了中秋,當年已近年尾;每一月到了十九,當月已將月底。我再加上一句,成了「年驚中秋,月驚十九,日驚七十到。」年屆古稀,每一日都會有「時不我予」的感覺。
我在將邁進古稀之年,寫了一篇<六九告別.七十告白>的文章,文末有一首台灣打油詩:
人生親像一齣戲,扮好扮歹靠家己;
不可歹戲想拖棚,序細等待續了去!
七十就下了交棒期待,但是七年過去了,今年我已七十有七,仍然「拖老命」,棒子在握,交不下心,其中必有緣故,不說也罷。
我是服老不服輸的人,五十四歲從職場退休,卸下上班族角色,二十幾年來,還是退而不休;我從無「安享餘年」的打算,就是堅持「活!該如此」的信念,一息尚存,絕不歇息。
今年,我再述懷,寫下這首台語打油詩:
歲頭已經七十七,人生冷暖攏看盡;
孤鳥慢飛真道理,活出家己有意義。
2019年2月9日 星期六
2019年2月2日 星期六
2019年1月26日 星期六
2019年1月22日 星期二
2018年12月文史生活札誌
「莊老師教孫子講台語」(ID-2179881934)是年底我新開的網路頻道;沒有規劃、沒有步驟,完全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下,被逼上架。
迪化二0七博物館畢館長以手機錄下了我講台語一段談話,上了網站,竟有人按讚,大家要我再接再勵,我戲稱,如有100人觀看,就「上場」,沒想到,網友「+1」湧入,逼我難以卸責。
一則「拳頭母」,十幾天內,有6萬人觀看,給我不少信心。
我非語言專家,也非文字高手,大稻埕囝仔的身分,我說起台語,不漳不泉,不南不北,各地口音都有,但是為台語,正字正音則是我的心願。
年輕人將荔枝寫成「奶雞」,楊桃書寫成「羊逃」,當成樂事,甚而當下將「當選」二字變成了「凍蒜」,積非成是,令我憂心。
柯P最近被媒體報導成「阿北」,匪夷所思,應是阿伯吧,多數人無大無小,以阿北代阿伯,想是阿伯表示柯P有年紀了,不宜以阿叔稱呼。致於被寫成「阿北」,是否恭維市長拆了圍困北門的高架橋,坦開「國門」有功,以北代伯,意謂市政有成,不過「打開北門」是前朝的市政規劃,不可不知。
市府將北門稱為「凱旋門」,媒體也多為如此報導,是對歷史的無知,不得不澄清。
一八九五年日本鐵蹄踏進台北城,是裡應外合,從北門長驅直入,要不是當年流行疫情瀰漫,傷亡慘重,不損一兵一卒,對台灣人而言,豈可說是有「凱旋」可言?
一八八四年,台北城竣工,清廷在已進入火砲攻擊年代,還費心去興築這座「帝國最後的城牆」,浪費錢力、人力,更莫名奇妙將通往大稻埕的北門,題曰「承恩門」,意即朝北京大清帝國輸誠,表示承受皇上恩澤,「承恩」之意,不是拍馬屁奉承嗎?可認為「羞恥門」。
北門,做為台北一級古蹟,自有其選項的標準,但歷史常識,不可不知。
2019年1月12日 星期六
2018年12月29日 星期六
2018年11月文史生活札誌
九合一地方選舉的紛紛擾擾激烈選戰占據了本月份大半日子,吵、亂、雜的競選之聲,盈耳入目。
選舉期間,又潮、又嗨、又熱、又狂,令人心不安寧。
開票後,一翻兩瞪眼,勝負已出,所謂民主政治,訴求的是票票「等值」,一票就是一票,但是每一張票,有同情、濫情、煽情下所投下的一票,那能與「選賢與能」而蓋上的那張票同值?我不願批評「劣票驅逐良票」的現象,尊重選舉結果,這是「初步民主」的重點。
回溯台灣人第一次選舉,令人有如同隔世之感。
台灣人獲得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在一九三五年,日本時代舉辦的「市議會及街庄協議會選舉」,選舉人並非有公民權就擁資格,規定是「獨立生計,年滿二十五歲以上,並年納五圓以上稅額男子」如此條件下,非中產以上階級的男性不可,女性被排除在外;而且選票不是用圈選,而是需親自書寫被選舉人的姓名,也就是說「青盲牛」(不識字)還沒有資格呢!
而今,選舉已從早年「選舉無師傅,用錢買著有」,到「用騙也並一定有票」,選民會珍惜自己神聖的一票,不過,是否「票票等值」,也不一定,畢竟情緒化投票者,還是有一群人。
被選舉人在選戰中,以「政治家」自許,期待當選後有了權力後,不要成了「政客」。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