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2017年9月文史生活札記

後生可畏,是老輩讚嘆晚輩的一句用語。
老人家應不是自以為老朽,而覺得後生晚輩足以寄望,乃因年輕人的創意、衝勁、做為,能夠獨立門戶,自創新機,因此不惜給予肯定和寄予厚望。
世代交替,喊得沸沸揚揚,應是基於「後生可畏」,老人應該交棒的主因。
然而,老人家放得了心,讓「新新人類」,上了人生舞台,去自導自演嗎?
代代必有人材出,然而老人為何還是放不了心,卸不了責?
感嘆代溝所產生的認知差距,老、少難以交心,事出有因。
身為老人家的我,永不向LKK低頭,我還深信必有後起之秀能夠後來居上。然而,我仍會憂心忡忡,是否可以提早交棒?我平時會對晚輩數說一些批判語詞,只是希望你們不以為意,有者改之,無者嘉勉。
時下年輕人,普通有「失語症」與「失憶症」,不會說母語,沒有時代記憶;失語、失憶的「病症」,務必早日根除,否則「接班」必有問題。所以我對「後生可畏」這句成語,不得不做另外解讀。
後生,可能有所畏懼,你們正面臨失序的自然環境,大地反撲的現象,逐漸挑戰你們未來。
後生,可要有所畏懼,你們正面對失焦的世局變化,強權霸凌的亂象,勢必影響你們未來。
後生需可畏的事,可多了,不確定的方向、不穩定的政局,沒有希望的未來,再再給予你們「可畏」的壓力。
有人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老人家不必擔心年輕人的未來。今世,你們有「科學加持」,日新月異的科技產生,改變了生活、思維,不過,是福?是禍?仍需觀察,我新解的「後生可畏」,不是「敬詞」,而是訓勉年輕人對未知的將來,不能沒有「可畏」之心。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偶思錄282

細枝末節,未必是些微小事,因為其源頭可能是盤根深厚的根所長出來的。

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偶思錄280

原諒他人,比較容易,因為操之在己;被他人原諒,就顯得不易,因為必需看人臉色。

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

2017年9月9日 星期六

2017年8月文史生活札誌

「這個莊永明,是不是就是導覽古蹟的莊永明?」
中山堂舉辦的「動.競,躍於方寸—世界體育郵票展」,會場解說志工告訴我有一位參觀者詢問這句話;令我只得莞爾。
郵票,僅只是我「千奇古怪」的收藏之一。知我者,都了解我是「無所不集」的。
我提供千餘枚運動郵票,辦此展覽,可以說是為二0一七年世界大學運動會在台北,敲鼓打鑼助陣。
不少人可能很難了解我的「定位」是什麼?認識我的人,無論從著作、導覽、演講,或是廣播,電視上,知道莊永明三個字,都不是可全盤理解。我究竟有何能耐?有人說:「我是名人」,其實更準確說,「我是不知名的名人」。
之前,真理大學張良澤教授向我約稿,文章刊載時,他特別來信,問我的「職稱」,如何下標,我回信以「長工、散工、志工、憝工四工工頭」即可,他竟然捨去不用,而在台灣火柴盒圖錄冠上我的頭銜是:「文獻家.作家」,我想如此會讓人更不知我是「何方神聖」?
大師李敖曾在電視「李敖書房」節目,讚許我是台灣文獻五位傑出收藏家之一,而且排名第三,當時我心想:李敖論文說文,深度厚重,但他定位我則是「識人不清」,畢竟收藏台灣文獻的人甚多,我擠不上一00人之內的。
有位出錢大器的收藏家,自誇買的都是高檔貨,而他人蒐集的都是雜貨店的東西,我聽聞此話,笑說:「沒錯!我就是柑仔店的囝子」。
我財力淺薄,自然只能收購、典藏些「輕、薄、短、小」的文件,多年累積,藏品雖然不豐,但是「解讀」可是名列前茅。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不藏私,也不敝掃自珍,「文物有靈」,我能夠讓典藏文物,發光發熱,這點就足以安慰自己,沒有浪費金錢,沒有虛度生命。

偶思錄277

跨出一步,絕不要誤入歧途,而是接近理想中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