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9日 星期六

2017年8月文史生活札誌

「這個莊永明,是不是就是導覽古蹟的莊永明?」
中山堂舉辦的「動.競,躍於方寸—世界體育郵票展」,會場解說志工告訴我有一位參觀者詢問這句話;令我只得莞爾。
郵票,僅只是我「千奇古怪」的收藏之一。知我者,都了解我是「無所不集」的。
我提供千餘枚運動郵票,辦此展覽,可以說是為二0一七年世界大學運動會在台北,敲鼓打鑼助陣。
不少人可能很難了解我的「定位」是什麼?認識我的人,無論從著作、導覽、演講,或是廣播,電視上,知道莊永明三個字,都不是可全盤理解。我究竟有何能耐?有人說:「我是名人」,其實更準確說,「我是不知名的名人」。
之前,真理大學張良澤教授向我約稿,文章刊載時,他特別來信,問我的「職稱」,如何下標,我回信以「長工、散工、志工、憝工四工工頭」即可,他竟然捨去不用,而在台灣火柴盒圖錄冠上我的頭銜是:「文獻家.作家」,我想如此會讓人更不知我是「何方神聖」?
大師李敖曾在電視「李敖書房」節目,讚許我是台灣文獻五位傑出收藏家之一,而且排名第三,當時我心想:李敖論文說文,深度厚重,但他定位我則是「識人不清」,畢竟收藏台灣文獻的人甚多,我擠不上一00人之內的。
有位出錢大器的收藏家,自誇買的都是高檔貨,而他人蒐集的都是雜貨店的東西,我聽聞此話,笑說:「沒錯!我就是柑仔店的囝子」。
我財力淺薄,自然只能收購、典藏些「輕、薄、短、小」的文件,多年累積,藏品雖然不豐,但是「解讀」可是名列前茅。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不藏私,也不敝掃自珍,「文物有靈」,我能夠讓典藏文物,發光發熱,這點就足以安慰自己,沒有浪費金錢,沒有虛度生命。




20178月文史日誌
一日 新書<老雜時代—看見台灣老雜貨店的人情、風土與物產>今日收到。我是出版社邀請的10位「戀戀舊時光」的推薦者之一,也是提供圖片者。作者林欣誼曾是少年台灣編輯,十年多前,參加過大稻埕逍遙遊。

二日 文獻館聘任一0六年度史料文物蒐藏審議小組委員,此類一年一聘的委員聘函,二十餘年來,此公文函件數量之多,已可裝訂成冊。

四日 北市葫蘆國小暑假辦理「創思行動暑期學藝營」進行大稻埕文史探索課程,三十餘師生,由我做重點講說,最後還安排在永樂市場廣場,以我創作的「草螟弄雞公」新詞,編舞演出,且歌載舞,活潑可愛。



六日 大稻埕逍遙遊第475期,參加人數有三十餘人,還算差強人意,因原有六十人報名但團體報名三十人,臨時取消。

七日 台中行。今日立秋,台北市氣溫卻高達38.5度,去中部像是避暑,其實台中只低了二度而已。

八日 <臺北畫刊>編輯來電約稿,希望九月份由我撰寫大稻埕人物誌,由於開出的人物名單多為我以前寫過,因此希望能由我另擬人選,但似乎未被接受,顯然觀光傳播局的邀稿,與我並無共識;我真不懂大稻埕名人濟濟,為什麼老要一再介紹那些已經被「寫糊」的人物呢?

十一日 文獻館委請審查「一0五年度照片類文獻資料之整理解讀與紀錄」期末審查報告,此案歷經近一年時間,成績並不理想,我寫了不少需修正之處,且建議的意見也不少。

十二日 立委姚文智舉辦「台北論壇」,邀我講述「台北市前世今生」,現場並與他對談,全程錄影。

十三日 中山堂舉辦「世界體育郵票展」,午後辦講座,擇於台北書院,由我主講「我的集郵經驗」,近三十人參加,有多人在會後與我互動。

十四日 委請迪化街207員工代購日本近期發行的「日本與丹麥建交150年」紀念郵票,與遊戲人物「超級瑪利歐」,今日收到。

十五日 開南高工職校一00週年校慶,企劃出版特刊,邀我撰文,我繼二00五年八十八週年校慶的專文「開南之光薪火相傳」,再寫「開南百年,百年樹人」;我以「非開南人」,能夠受邀參予特刊,榮幸之至。

十六日 文獻館主辦「台灣史蹟研習營」,午後,安排探勘大稻文史遺跡,參加者有三十人。

十七日 築點設計公司將於艋舺剝皮寮規劃「西區門戶計劃常設展」,邀我擔任文史顧問,第一次進行內容討論。

十八日 「台灣史蹟研習營」早上進行最後一堂課,由我講「台灣醫療史略」,因時間掌握不好,只講到日據中期,不少學員感到可惜,紛紛表示能有機會再聊「下篇」。有人說我的資料,是課本讀不到的。

十九日 世界大學運動會開鑼!我沒有去現場趕熱鬧,而是由電視看熱鬧;開幕式在「失序」中依序平安落幕了;期待閉幕式能喜樂中結束,之前的紛沓雜音,歸之歷史,日後如再有「政治評價」,沒有必要。

二十日 台北之家—光點電影院,邀我主講「中山北路巡禮」,這場收費象徵性講座,仍有近二十人在大熱天來參加;尤其是世大運比賽的第一天,難怪我「賣力演出」。

二十一日 午後,在中山堂台北書院接受二場訪問;先是人間福報藝文版記者,採訪內容是「我的集郵專題及心得」;第二場是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博士後研究生陳致宏,他是德國維藤.赫德克大學文化反思學系博士,與我對談主題是「德國領事在大稻埕」,雖我所知有限,但在「無所不談」下,還是對話了二個半小時。

二十二日 文獻館「臺北市古物審議委員會」第一屆第二次會議,我仍對狛犬列古物,持反對意見,畢竟等台灣石獅普查後,再審「外來藝術品」不遲。

二十三日 故宮觀賞「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首次「面對面」觀賞米勒「拾穗」等名作,興奮不已。蒙院長贈送特刊乙書。

二十六日 新文化運動館籌備處邀我主講「台灣歌謠史略」,參加人員35名,地點選在台北228紀念館視聽室。

二十七日 七星田園文化基金會聯誼活動,第一天往苗栗貓貍山功維敘隧道,這座「紅磚碰孔」全長約460公尺,再往清境走高架空中步道。

二十八日 轉搭小車上合歡山,遠眺合歡群峰、奇萊群峰、南湖大山;也在海拔3158處,啜飲一杯咖啡,青翠山巒環伺下,難得輕鬆時刻,回程參訪有十七公頃的鯉魚堀天然湖泊,很可惜不少人工造景破壞了令人難以賞心悅目靜觀湖光山色。

二十九日 晚,迪化街同安樂辦大稻埕人文講座,我被安排最後一場,以「台北開發史略」為題,參加者十餘人,有高中歷史老師、退休導遊等,都有相當程度文史涵養。

三十日 文化局「新芳春茶行與城市博物館計劃文物普查建檔計劃」審查會議。


三十一日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評定通過獲「第六屆傑出文獻推廣獎」,徵詢是否出席頒獎典禮,我仍考慮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