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偶思語048

了不得,並不是不得了的事,畢竟得得了和得不了才是判斷的檢驗標準。

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文史生活札誌2014年7月


「五窮六絕,七零八落」是出版界的淡季,五月至八月,逢考期和暑假,加以天熱,逛書店、買新書,人少客稀,難怪年到此時,出版商無不愁著業績。

我在五月份完稿了一書,七月底三校後付印,八月初必能出版;我不必擔心賣得好不好,因為是政府出版品,公家可不計盈虧,不過我還是希望有人會喜歡閱讀。

<城內舊事>,為我應文獻會之邀,做為台北建城一三0年的紀念書籍,簽訂合約文稿字數四萬六千字,而我竟寫了超出五萬餘字,但是仍然「意猶未盡」去訴說城內舊事,不少珍藏的圖片,也沒使用上,所以,我在序中留下此話:
「留待他年他日他人」再繼續完成一本較完整的<城內舊事>

我的<城內舊事>,老街僅記敘重慶南路一、二段,沒有太多去追記文武街、本町時代的舊事,而著筆於「重南書街」的往事記憶,這篇文章,我用了六千餘字,雖不是一氣呵成,但寫來得心應手,因為這些老、舊書店的出版品,都在我的「書堆」中,挑出來,就有故事可談。

我原先想將書局商標都列為插畫,甚至有幾家出版公司的書籍,有別樹一格的扉頁設計,但是因合約頁數,還是放棄了,所以中華路、館前路、武昌街、延平南路、博愛路,我沒有再一一去寫,希望讀者見諒!

我不諱言承認,近年來視力不佳,近期尤為嚴重,「不要再寫了!

不僅家人一再如是相勸,醫師也警告不要再寫傷眼力;「寫作是我的二生命。」留著「老殘」的第一生命,不知有何意義呢。

<台北老街><城內舊事>,已有三十幾年,很遺憾發現自己並沒有進步,但欣慰的是給老街舊城,留下一些記錄。

個人的文史生涯是歷史巨流河中的一小滴,還未流入時代的大江大海,可能已被烈日蒸發,或被推擠到水岸涸乾,自己能有一點寛心的是「我曾是一滴台灣清流的小水滴」。

誌謝啓事

本網站閱覽人數已在八月二日突破10000人次,對我而言,這是難得的事。

上網的「空中朋友」,您們在雲中不知處,所以我無從當面表示感恩,但是緣份永存。

相信各位網友都是我的後生晚輩,您們不「追星」,而同我「築夢」,人生道上有人相隨,吾道不孤。

多謝大家,以後仍盼一起同行。在雲端相會


莊永明二零一四‧八‧十二晨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偶思語045

付出多少,不必以得之多少做考量,付多得多,自是福份;付多得少,自可檢討;付少得多,自喜自得,可不應該。

2014年8月3日 星期日

偶思語044

得、失都是一時的,有得必有失,有失復有得;以得、失論一時的成敗,是沒有意義的。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2014年7月20日 星期日

偶思語042

懷才不遇,不僅是個人的委屈,也是社會的不幸,沒有伯樂,豈不是「千里馬綁在將軍柱」。

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

文史生活札誌2014年6月


  「大稻埕逍遙遊」四00期,本月達陣!

  這是一項難得的紀錄,定時定點的走讀老街、重溫歷史人文的活動,十餘年來,從不間斷,從每週都有到目前一月兩次,以後的次數仍在累積之中。

  這項活動路線是我所規劃,後來稍有調整,也必會因參加人數所欲了解的大稻埕,做了一些定點變更,但是走訪講解的時間,不會低於四個鐘頭,從8點的慈聖宮集合,整隊出發,12點抵達主辦活動的霞海城隍廟之後才會解散,完成一趟「逍遙遊」。

  有人說:「每月二次的活動,你僅帶了一次,第一週的星期日,怎可能有四00期的紀錄?」第三週的星期日,不是我帶的,是因我不可能將假日都放棄掉,葉倫會是從中「插隊」。之前剛開始的前幾期活動,我不僅假日無休,每週都帶,之後,懇辭,只答應每月份一次,才被調整。直到目前,我仍然有每個月超過二次以上的紀錄,意即除了「大稻埕逍遙遊」外,還有學校、基金會、社團、同鄉會等請我「加碼」做每月一次外的另一次導覽,所以說我帶的,早已超過四00次以上。

  我以在地人的身分,投入大稻埕逍遙遊,無怨無悔,我曾說:「吾道不孤,有您同行,一起上道。」

  走讀老街,是「正道」,歷史之道,是無限寛廣,大家如不「上道」,歷史之路,日深月久,是會被荒煙蔓草所吞没!

  近年來,大稻埕之道,有絡繹不絕的趨勢,這是好現象,也是好徵兆,表示「我們的歷史」之道,不再沉寂!

  古稀高齡的我,雖還是健步如飛,邊講邊走,帶大家穿街過巷,但是每走完一次,不是在累積大稻埕逍遙遊的活動次數,而是我能投入做這項活動的次數,正在一次、一次的遞減之中。

  大稻埕逍遙遊五00期的時候,我勢必缺席,屆時,走不動是必然的,每一項工作、每一次使命,必有卸下任務的一天,未來

  「上道」的人,將是何人?老天自會安排。

  「我有一個夢!」也許大稻埕的騎樓(亭仔腳)或人行道,會有兩條「歷史路程」的舖面說明,一為二0年代的「台灣非武裝民族抗日運動」路線;一為三0年代的「台灣新文化運動」路線,順著路面的指標和說明,順行而走,有形、無形的歷史遺址,一一有解說說明,上道走讀,猶如翻閱史冊,那麼,「大稻埕逍遙遊」將會是「補助教材」而已。

  大稻埕,不會僅是歷史地名;大稻埕的茶香文化,必然永遠飄香於斯土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