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

2017年5月文史生活札誌

近年來,常從<文訊>月刊,看到文友離世消息,令我帳惘不已,更感嘆的是這些「文化訊息」,報紙或電視媒體,多是輕描淡寫象徵性批露,彷彿是小事一椿。
豬哥亮癌逝,占據了媒體版面、畫面,被視為台灣「大事」,而且相關的人、事、物都成了報導角逐焦點。
我與豬哥亮緣慳一面,原本有機會與他同台,但我回絕了,那是電影大稻埕首映記者會,大稻埕戲苑邀我致詞,不去的原因,很簡單,我不願為大稻埕背書,畢竟這部影片,悖於史實,場景也非永樂町,可說是並不上「道」的影片。
藝界人生,浮浮沉沉,無可厚非,塑造成「不完整的完人」,我不以為然;給人娛樂,也不能就可「教囝仔大小」。
我與多位藝人合作過,楊貴媚、李靜美、鳳飛飛、郭金發(未出版)所製作的唱片專集,文稿由我操刀;葉麟、澎恰恰、陳美鳳、孫翠鳳等人,也都曾先後一起在螢光幕接受訪問,他們的敬業誠摯,令我欽服。
有些藝人,以狂言妄語,吸收「票房」,置「身教」於度外,棄「社教」於不顧,社會大眾需有深省之必要。

2017年6月24日 星期六

2017年6月17日 星期六

偶思錄266

活!是對生命的愛憫;該如此,為對生活的承擔;「活!該如此」乃是生存的必要原則。

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2017年4月文史生活札誌

五年前,我以「告別六九,邁進古稀」短文,為自己「古來稀」之齡,留下告白。
而後,叫我「阿伯」的少男、少女愈來愈多,他們目測下,都知我不是大叔了,年紀高過他們的父母親。
我有點不服氣,不是不服老,乃是有諸多理由,說出:「不,不,不」。
不願被人視為老,因為很多年輕人的腳力、腳程,不及我,每回,我導覽「大稻埕逍遙遊」,就可明證,四個鐘頭走讀,我不累不倦。
不肯被人視為老,怕的是有人會誤以為我老得走不動,講不來,而不找我「工作」。而喪失了「打工」的機會。
不能被人視為老,因為還有許多的「未竟志業」,尚未完成,有生之年,如不完全許下的計劃,也不瞑目。
七十有五,多數人早退休含飴弄孫了。頤養天年的老景,但能達到此願能有幾人?我僥倖不淪為「下流老人」,託天之福,拜人之賜。
「不知老之將至」,多是心理建設,但老化現象是自然法則,擋不了的。重老之年,沒有年金,沒有保險,「四工生活」-長工、散工、志工、憨工,一路走來,誰能不說我是「上流老人」!
老來稀,不足誇,老來喜,始是七十五壽辰的心願。


2017年5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