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2017年4月文史生活札誌

五年前,我以「告別六九,邁進古稀」短文,為自己「古來稀」之齡,留下告白。
而後,叫我「阿伯」的少男、少女愈來愈多,他們目測下,都知我不是大叔了,年紀高過他們的父母親。
我有點不服氣,不是不服老,乃是有諸多理由,說出:「不,不,不」。
不願被人視為老,因為很多年輕人的腳力、腳程,不及我,每回,我導覽「大稻埕逍遙遊」,就可明證,四個鐘頭走讀,我不累不倦。
不肯被人視為老,怕的是有人會誤以為我老得走不動,講不來,而不找我「工作」。而喪失了「打工」的機會。
不能被人視為老,因為還有許多的「未竟志業」,尚未完成,有生之年,如不完全許下的計劃,也不瞑目。
七十有五,多數人早退休含飴弄孫了。頤養天年的老景,但能達到此願能有幾人?我僥倖不淪為「下流老人」,託天之福,拜人之賜。
「不知老之將至」,多是心理建設,但老化現象是自然法則,擋不了的。重老之年,沒有年金,沒有保險,「四工生活」-長工、散工、志工、憨工,一路走來,誰能不說我是「上流老人」!
老來稀,不足誇,老來喜,始是七十五壽辰的心願。





一日 愚人節;希望是「天公疼憨人」的「愚人」過節,而不是將「愚」做動詞解,以開人玩笑,整人為樂,慶祝這一天

二日 大稻埕逍遙遊,原有三十六名報名,參加者僅二十來位,十人報而不到,可能是清明連假關係。

三日 七十五歲生日,有所感,也有所憾,畢竟規劃中的未竟之事,不知能再做到多少?

四日 清明;遙祭離開塵土的父母,我無辱你們的期望

五日 沈慶京投資「揚州京華城中城」,計劃以二、七公里長的「文創一條街」做為未來建設目標,內有「台灣故事」,徵詢我和李乾朗意見。

六日 閱報,得悉林佛兒二日過世消息,他長我一歲,主持林白出版社時,邀我參予擬出版「諾貝爾和平獎全集」計畫;後長期贈送<推理雜誌>,二00五年,編輯<鹽分地帶文學>雙月刊,多次邀我寫稿,未能應命,往事成灰,只存記憶。

十日 文獻館「台北市升格院轄市50年」、「中正堂中山南路的故事兩個特展,我未獲主辦單位邀請參加意見,得標佈展廠商來電,希求「提供」借給展品文物,我因完全狀況外,愛莫能助。

十二日 真理大學張良澤來函,表示「擦亮生活‧點燃記憶」-台灣火柴盒特展一文原稿真跡由他收藏榮幸之至,他希望文章發表,冠以頭銜,我擬了兩個,一是「大稻埕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亭主」,一是「長工、散工、志工、憨工,四工工頭」,建議以後者為我「職稱」。

十五日 「迪化二0七博物館」開幕典禮,安排愛樂兒童合唱團演唱「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由我做三分鐘曲目解說,龍應台問我對香港歌曲熟不熟?她說可以安排我去香港大學做一場演講,我只能以「一無所知」回覆,並感謝龍前部長好意。

閱報,知悉十五日凌晨,中廣音樂網、寶島網被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下命即將停播訊息,有點錯愕;雖久不聽廣播,但中廣還未民營化之前,我曾是寶島網受邀專訪常客,自然有所不捨,「中晝茶」、「鄒美儀時間」,都是我上的節目,我還三次為中廣主辦「咱的鄉情咱的歌」音樂會,撰寫腳本。
 
十五日 「迪化二0七博物館」開幕典禮,
安排愛樂兒童合唱團演唱「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由我做三分鐘曲目解說



十六日 第一次去士林兒童新樂園。思及已荒廢二年餘圓山兒童樂園擬更新為台北城市博物館聚落專案卻被取消,不勝喟嘆!

晚,民視「台灣歷史演義」播出台大醫院一二0年紀錄專集,我受邀訪問的片段,在節目中出現。

十七日 台灣戲曲學院第二梯次「走讀大稻埕」戶外教學,有四十名音樂系同學參加。

十九日 體育郵票的收藏品,連同近年職棒個人化郵票,最後一批交予猛鴨設計公司,期待七月份展覽能夠順利成功。

二十日 自由時報藝文記者專訪我所收藏的大稻埕火柴盒的故事,用了一個多鐘頭。

二十一日 南下台南地方法院演講「台語歌思想曲」,想不到院長和多位年輕法官都是我的讀友,有人還表示大學時代就是我的書迷。前往健康路的新址之前,曾參觀一九一四年的國定古蹟台南地方法院舊址,其建築之雄偉,與台灣總督府、台灣博物館相比,並不遜色,且有過之,對面台南美術館還在興建中,未來必是南台藝文中心地帶。
 
二十一日 南下台南地方法院演講「台語歌思想曲」,莊院長特致感謝函
二十二日 彩鹿郵社返台重新執業,令我在收蒐美郵上有所斬獲,如二0世紀回顧首日封、五十州旗和近年發行紀念封,都買到了,豐富了我的郵集。

二十四日 時報出版公司寄來去年下半年版稅,三、五三六元。時報共出版了我的著作計十五本,平均每本的版權收入僅二百多元,不知該不該苦笑?

二十五日 陳田稻將在國父紀念館舉行其攝影回顧展,名日:「回味」,二十年前,應邀於台北西區扶輪社演講,結識這位台灣可口可樂公司總經理、大眾綜合證券公司董事長的實業家,更重要的是他的攝影作品,令我激賞;陳田稻每年都會寄賀年卡給我,多年不斷,真是性情中人。

二十七日 台北仁濟院戴東原院長邀於院務會議後,演講「台北城發展史與仁濟院」,雖只安排一個鐘頭,但侃侃而談下,足足花了二小時。

二十八日 勞動部安排第五梯次「走讀大稻埕」,前後近二百名員工,參加此活動,希望將來該部由今延平北路舊址,遷移之後,同仁對大稻埕,有所回味。主辦此活動的人事處馬小姐贈送一幅她的父親墨筠先生墨寶,「古今多少事,多付笑談中」,筆下古人之句,令人深省。

二十九日 黃昏,再參訪新芳春茶行。多位親友因看到展場中,螢光幕上我對茶香歲月談話,打電話跟我聯絡。

三十日 螢火蟲全台復育成功消息,報紙報導,令人興奮。憶四十年前搬離大稻埕,遷進士林後港,曾有一隻火金姑飛到門前,閃爍不停,忽明忽暗,驚奇畫面,記憶中清晰如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