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0日 星期日
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
文史生活札誌2014年6月
「大稻埕逍遙遊」四00期,本月達陣!
這是一項難得的紀錄,定時定點的走讀老街、重溫歷史人文的活動,十餘年來,從不間斷,從每週都有到目前一月兩次,以後的次數仍在累積之中。
這項活動路線是我所規劃,後來稍有調整,也必會因參加人數所欲了解的大稻埕,做了一些定點變更,但是走訪講解的時間,不會低於四個鐘頭,從8點的慈聖宮集合,整隊出發,12點抵達主辦活動的霞海城隍廟之後才會解散,完成一趟「逍遙遊」。
有人說:「每月二次的活動,你僅帶了一次,第一週的星期日,怎可能有四00期的紀錄?」第三週的星期日,不是我帶的,是因我不可能將假日都放棄掉,葉倫會是從中「插隊」。之前剛開始的前幾期活動,我不僅假日無休,每週都帶,之後,懇辭,只答應每月份一次,才被調整。直到目前,我仍然有每個月超過二次以上的紀錄,意即除了「大稻埕逍遙遊」外,還有學校、基金會、社團、同鄉會等請我「加碼」做每月一次外的另一次導覽,所以說我帶的,早已超過四00次以上。
我以在地人的身分,投入大稻埕逍遙遊,無怨無悔,我曾說:「吾道不孤,有您同行,一起上道。」
走讀老街,是「正道」,歷史之道,是無限寛廣,大家如不「上道」,歷史之路,日深月久,是會被荒煙蔓草所吞没!
近年來,大稻埕之道,有絡繹不絕的趨勢,這是好現象,也是好徵兆,表示「我們的歷史」之道,不再沉寂!
古稀高齡的我,雖還是健步如飛,邊講邊走,帶大家穿街過巷,但是每走完一次,不是在累積大稻埕逍遙遊的活動次數,而是我能投入做這項活動的次數,正在一次、一次的遞減之中。
大稻埕逍遙遊五00期的時候,我勢必缺席,屆時,走不動是必然的,每一項工作、每一次使命,必有卸下任務的一天,未來
「上道」的人,將是何人?老天自會安排。
「我有一個夢!」也許大稻埕的騎樓(亭仔腳)或人行道,會有兩條「歷史路程」的舖面說明,一為二0年代的「台灣非武裝民族抗日運動」路線;一為三0年代的「台灣新文化運動」路線,順著路面的指標和說明,順行而走,有形、無形的歷史遺址,一一有解說說明,上道走讀,猶如翻閱史冊,那麼,「大稻埕逍遙遊」將會是「補助教材」而已。
大稻埕,不會僅是歷史地名;大稻埕的茶香文化,必然永遠飄香於斯土斯民!
2014年7月13日 星期日
2014年7月6日 星期日
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文史生活札誌2014年5月
年過古稀,有時會被以「大老」相稱,年紀大了,行動老邁,「既大且老」是名符其實的。
「南村落」舉辦的文史活動,我多次參與,韓良露每每介紹我時,必以「大稻埕耆老」為我加分,心中只能想自己「何德何能」,被尊為「地方耆老」?是有歲數了,同一般「孤獨老人」何異?
年輕時,結識不少台灣大老,如王詩琅、廖漢臣、呂泉生、陳炳煌(雞籠生)、鍾肇政、林海音等,這些忘年之交,給予我日後行走台灣文史研究之路,助益不少。
自己被視為「老而大」之輩後,後生晚輩諮詢我不少問題,但他們缺少了我年青時的熱忱,和我和耆老互動時所需備的「文史知識」。
我的厝邊隔壁「陳天來故居」,也就是錦記茶行,這棟豪宅,雖列入市定古蹟,但未能修繕開放,十分可惜。
陳天來的第三、四代,我熟稔不少人;「錦記厝」因家族意見分岐,修繕沒有共識,逐漸老衰,但其家族故事,仍是會歷久彌「新」!
最近,訪問了陳家第三代「守」字輩的兩個人,一是陳守仁,一是陳守實。
從陳守仁口述中,獲知些許「台灣第一位留法畫家」陳清汾當年往巴黎習畫的故事,也對其在「藝術之都」的生活和來去歐陸路徑,有些了解,對於陳清汾畫作,流落何方?可惜沒有追到線索。
陳守實,留美多年,難得返台,幾次安排,都未如願,本月才得機會;這位與日本明仁天皇小學同學的小留學生,同皇太子在「學習院」四、五、六年級時同班,同學感情最交融的時候,是大戰期間,學校疏散到日光,朝夕相處。
「明仁登期時,邀請您參加大典,為什麼放棄了這個機會?」這是我諸多尋問的題目之一。
「那沒有什麼。」陳守實沒有正面回答,他認為同學的大事,不便去「湊熱鬧」吧!隨後,他拿了一張以「菊櫻會」為名的同學會二00六年的合照,表示前幾年同學們還聚會,照片中的明仁天皇,滿頭白髮,顯然看起來,比其他小學同學蒼老些。
我聽老人講古,而今,也以老人身份講古,「時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時光飛逝,史料永存。
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
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