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文史生活札誌2014年5月

年過古稀,有時會被以「大老」相稱,年紀大了,行動老邁,「既大且老」是名符其實的。
「南村落」舉辦的文史活動,我多次參與,韓良露每每介紹我時,必以「大稻埕耆老」為我加分,心中只能想自己「何德何能」,被尊為「地方耆老」?是有歲數了,同一般「孤獨老人」何異?
年輕時,結識不少台灣大老,如王詩琅、廖漢臣、呂泉生、陳炳煌(雞籠生)、鍾肇政、林海音等,這些忘年之交,給予我日後行走台灣文史研究之路,助益不少。
自己被視為「老而大」之輩後,後生晚輩諮詢我不少問題,但他們缺少了我年青時的熱忱,和我和耆老互動時所需備的「文史知識」。
我的厝邊隔壁「陳天來故居」,也就是錦記茶行,這棟豪宅,雖列入市定古蹟,但未能修繕開放,十分可惜。
陳天來的第三、四代,我熟稔不少人;「錦記厝」因家族意見分岐,修繕沒有共識,逐漸老衰,但其家族故事,仍是會歷久彌「新」!
最近,訪問了陳家第三代「守」字輩的兩個人,一是陳守仁,一是陳守實。
從陳守仁口述中,獲知些許「台灣第一位留法畫家」陳清汾當年往巴黎習畫的故事,也對其在「藝術之都」的生活和來去歐陸路徑,有些了解,對於陳清汾畫作,流落何方?可惜沒有追到線索。
陳守實,留美多年,難得返台,幾次安排,都未如願,本月才得機會;這位與日本明仁天皇小學同學的小留學生,同皇太子在「學習院」四、五、六年級時同班,同學感情最交融的時候,是大戰期間,學校疏散到日光,朝夕相處。
「明仁登期時,邀請您參加大典,為什麼放棄了這個機會?」這是我諸多尋問的題目之一。
「那沒有什麼。」陳守實沒有正面回答,他認為同學的大事,不便去「湊熱鬧」吧!隨後,他拿了一張以「菊櫻會」為名的同學會二00六年的合照,表示前幾年同學們還聚會,照片中的明仁天皇,滿頭白髮,顯然看起來,比其他小學同學蒼老些。
我聽老人講古,而今,也以老人身份講古,「時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時光飛逝,史料永存。

 三日  統一國際開發公司同仁三0人邀我導覽大稻埕,反應不錯,有人建議有機會再請我做室內講座。
 四日  大稻埕逍遙遊,本期有一三0人報名參加,由於清晨一場大雨,影響人的意願,以致有人「報而不到」,但仍有破百的人一同參加走讀,還有幾位是路過時聽了就跟著走,「十年耕耘」,終有成績。
 六日  台北市旅行公會做第二場演講,主題是「台北城的故事」;有人邀約其他講座。
午後,與陳守實在第一企業大樓見面,他是日本天皇明仁的小學同學,聽聞他談做「小留學生」經驗,以及和日本太子同班同學印象。
 七日  公益信託台北市古蹟保存及發展基金會召開本年度第一次諮詢委員會,討論台北故事館花園養護計畫及成立新北投車站募款專戶,我首度受邀為基金會諮詢委員。
 八日  基隆市國民學校教師輔導團三0名老師參加大稻埕人文之旅,集合在大稻埕碼頭;十二時三十分在今年已滿八0年的波麗路西餐廳用餐,他們都覺得收穫不少。
 九日  「台北建城130週年特展」案審查。
 十日  新竹市婦女社區大學於古蹟辛志平校長故居舉辦專題演講,講題:「聽庶民說故事-台灣歌謠裡的哀與愁」;當天我七時三十分南下,遊覽車竟然只有我一人,等於是我包了個人專車。這一場演講,竟有人帶來<台灣第一>一、二集及<台灣歌謠追想曲>請我簽名,顯然是隱性的「老讀者」。
十一日  韓良誠、韓良俊昆仲贈書<景福兄弟耕心集>上、下兩冊,厚達八00餘頁,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列為「醫學人文叢書18」;韓氏兄弟邀我寫序,以「景福兄弟,耕心有成」為題為文中的一段話,被列為推薦的話:「醫界先賢常以「做為一位醫生,要先學會做一個人」告誡後生晚輩,韓氏兄弟以仁醫,聲聞社會,從他們耕心的文字,可稱為:志士仁人,堪為功利社會導正輔直的典範。」
十二日  台南市文化局召開「台灣第一在台南」第三次諮詢委員會,對「第一」中的「唯一」,如何彰顯,是否另闢專題,我的意見是大可不必,以「台灣第一(唯一)在台南」即可,不必再做區分,獲得局長與委員贊同。
十五日  台灣老大人協會與台北市七七七銀髮族協會共同主辦,擇於古亭會館「藝文下午茶」由我主講「我們同來思想起」;講座由陳若曦主持。
同遠流出版公司總編輯黃靜宜商討文訊「回憶錄」出版事宜。
十七日  台北城市博物館聚落工程開工典禮暨518世界博物館日聯合記者會。參予用鏟動土活動;祈待博物館聚落能重視典藏與研究。
午後,元智大學師生60人參加大稻埕人文巡禮。
十九日  民政局派員與我商討林安泰古厝將舉辦夏日台灣歌謠演唱會曲目安排問題,我以「古厝歌聲,繞樑不絕」做些建議。
二十日  國家戲劇院欣賞美國碧洛伯樂斯舞團「幻影王國」演出。近二千元票價,觀賞精彩的「影子戲」,舞技、特技和幻影交集,令人讚嘆!
二十二日 大同區公所二0一四年FU大同-月老繫情舞動雨夜花系列活動評審。
台北市文獻會舉辦<典藏‧奇緣>新書發表會;致詞時強調文獻會應挑起典藏與研究的重責大任。
二十三日 國立台灣文學館舉辦「文學與歌謠」特展開幕,我發言強調歌謠的文學性,重要的是讀,而唱,聽是次要的。
謝東漢來電,表示所撰述父親謝文達傳記已進行二校,希望我和秦賢次二人寫序,我義不容辭答應,能為「台灣第一位飛行員」傳記作序,不僅榮幸,也是榮耀。
二十五日 「雨夜花落知多少-雨夜花80年」一文修訂完稿;該文於三十年前以「雨夜花五十年」為題完成初稿,而今三十風雨歲月過去,再增添千餘字,並予修潤,稿交國立台灣文學館。
二十八日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城市博物館聚落展示工程」展示內容文獻考證及資料收集工作會議。
二十九日 大稻埕千秋街店屋活化活動計劃、審查、核准過程,波波折折,終得文化局「原則同意」,本年度還只剩七個月,一~五月,不少團體、個人前來參觀,並未「休館」過。
 三十日 貓頭鷹出版社留言表示願意為我出書,盛情可感,「文字書」已近黃昏期,然有人相挺,顯然「吾道不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