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6日 星期日

偶思語017

幸福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自我滿足外,也必須有感恩的心,畢竟他人是給你幸福感的「恩人」。

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文史生活扎誌2013年12月

「臺北學」已邁進第6屆了,我並非每一屆都參與,今年因代文化局長出席,也以「貴賓」身份講了一些話。
此屆「臺北學」,以「記憶與地景-大眾史學與臺北都會文化」為主題;我仍提到多年前所講的「身在台北市,應知台北事。」
「台北觀點」常為台灣其他地方人士所詬病,但是台北市是府城、島都和首都,歷史造就了觀點。
我為遠流出版公司策劃<台灣世紀回味>,即寫下每個人都是二十世紀「歷史見證人」這句話,彼時,真不知道「每一個人都是史家」這個觀點,已是歐美社會普遍概念。
2013年的「臺北學」,也為「台北建城130年」,敲鼓打鑼,以壯聲勢。我正撰述<城中舊事>一書,配合這個「歷史點」。
前曾以一篇「城北舊事」的文章,描繪大稻埕的前世今生,期望能夠再為「城東舊事」、「城西舊事」、「城南舊事」(是台北城而非林海音先生的北京城),留下自己所知的「台北學」。

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偶思語013

歷史不能獨白,需要對話。獨白的歷史,成「自我解釋」,對話的歷史才能「全民解讀」。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文史生活扎誌2013年11月

大稻埕千秋街店屋,參訪人數愈來愈多,難得有世界級古建築研究學者,光臨寒舍。
飛利蒲.曼尼(Philip Venning),此次首度來台,除分享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紅毛城、領事館官邸2樓特展「不朽的追求-威廉.莫理斯」外,還安排三場演講。
這位彬彬有禮的英國紳士擔任「古建築保護協會」(SPAB)首席執行長長達二十八年,曾榮獲英女王頒贈騎士勳章中的大英帝國勳章。

我為他解說「千秋.建昌街」這條早年以英商雲集為主的洋人街。
SPAB由威廉.莫理斯主導成立於一八七七年。一八五一年,英國倫敦舉辦萬國博覽會,當年十七歲的他,參觀後,對於工業化而衍生的粗俗產品,深覺厭惡、不安,乃至放聲大哭,催生日後的「美術工藝運動」,基於對古建築熱愛,投入維護與保存,以「最少破壞的方式修復」形成文化保存共識。
飛利蒲.曼尼對我家的「公媽廳」,感到好奇與興趣,還說這是他第一次看到的台灣人慎終追遠的信仰在家庭。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偶思語010

忍耐到不能忍受的地步,不必再忍下去。忍受到不能再忍耐,不需再忍氣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