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文史生活札誌2013年4月


文史生活札誌(四月份)

  「人間四月天」,是暖和時節;月初台北市文獻會同仁和大同區公所人文課同仁為我慶生(以我之年,足言「祝壽」),温馨滿懷。

  然而,紛紛春雨中,天災人禍頻傳。高鐵炸彈客、波士頓爆炸案、中國川震、孟加拉樓塌、禽流感襲陰影等等,令人有「天地不仁,人心不義」之嘆。

  老友郭芝苑十二月辭世,十分不捨,初識他時,他是孤寂的,後來,被一群音樂界人士包圍,掌聲不斷,郭老始終寂靜;記得他說:「近代台灣音樂界的代表人物是交響樂的江文也,鋼琴曲的陳泗治以及歌曲集的呂泉生。」而他正是這三個音樂創作領域的集大成者。十餘年前,郭老寄給我的新年賀卡,寫上了幾個字勉勵我:「請繼續完成台灣歌謠史。」而今,回想起來,照我近況,只能以「我永記於心,但恐心與願違」來回復郭芝苑老友在天之靈。

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掉進郵票的童話王國-世界經典童話郵票展



中山堂第一展覽室自420日展出「掉進郵票的童話王國-世界經典童話郵票展」,展期自623日止。419日展覽開幕式,策展人周惠玲老師、莊永明老師及合辦單位國語日報社馮季眉社長、中華郵政集郵處藍淑貞處長與會出席,共同揭開展覽序幕。


展覽時間:2013420日至623日,上午10時至下午5
展覽地點:中山堂2樓第一展覽室(如遇搭乘電梯,請由秀山側門進入)


有臨時郵局、DIY、說故事、專題講座等活動,歡迎大家參加!



「大家來畫童話故事郵票」徵畫活動


專題講座:
     05/05(日)1500~1630
     用郵票唱唱兒歌
     中山堂3F台北書院
     曹俊彥老師
      
     05/26(日)1500~1630
     國家的兒童郵票護照
     中山堂3F台北書院
     莊永明老師
  
     06/16(日)1500~1630
     乘著方寸魔毯漫遊童話國度
     中山堂3F台北書院
     周惠玲老師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文史生活札誌2013年3月


  春暖花開,台北孔廟明倫堂前所栽種十五株桃、李,顯已生機無限,早上經常散步至此,懷想以後桃李花開爭艷,「桃李成蹊」景況,可以成為昔日文風鼎盛大龍峒一景。

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2013春季講座


講題  城起城落的台北城
主講人 莊永明
時間  421()下午二點

講題  台灣歌謠的人與事
主講人 莊永明
時間  427()下午二點

講題  北歐童話──斯堪地維納半島的兒童故事
主講人 周惠玲
時間  428()下午二點


◎報名者請註明參加之場次,請e-mail至xiaochuancs@gmail.com


秋季講座十月搭棚,有心人和有意者,屆時再見!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公視2012「感恩故事集」


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贊助公視長期製播的「感恩故事集」,第二十一集介紹莊永明老師,於20134711:30~12:00播出,敬請收看。



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文史生活札誌2013年2月

歲次癸巳,屬蛇年,所謂「小龍年」,龍升天蛇行地,因有九天春假,「文史活動」大多停擺,除了與家人去石碇老街和猴硐貓村走春外,可謂冷冷清清渡過假期。




       


文史生活札2013年1月

元月三日        參加台北市都市更新處召開「大稻埕URS持續發展諮詢會議」;提出意見:

URS宜有「古意」┼「新潮」,不要淪為今日的公共藝術之過於「新潮」(藉「文創」之名),而失去「造景」意義,欠缺古意;大稻埕的古早概念,日本時代港町、永樂町、太平町、建成町、蓬萊町、日新町各有風貌。自有故事呈現,「承續傳統、連接在地」,URS各空間需有音樂、文學、美術、戲劇‧‧‧等主題性規劃。


元月四日        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主講「台灣歌謠的前世與今生」。


元月六日        大稻埕逍遙遊─巡禮老街,探索文史。


元月十三日    黑松公司微風廣場黑松世界舞台區主講「台灣的第一」(黑松文物達人開講系列)

元月十七日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會員參加大稻埕古蹟之旅。

元月廿一日    台南市名人故居研議小組第二次審議會議;建議加入連雅堂、翁俊明等數人「無形」名人故居。

元月廿三日    北投國中校園「石燈籠」勘查。議決不予列入「台北市古物」,因所謂石燈籠為景觀造物。

元月廿四日    第八屆漢字文化推廣系列活動評審。

元月廿七日    觀賞「鐘樓怪人」音樂劇電影。

元月廿八日    觀賞米開蘭基羅特展。

元月廿九日    觀賞李安導演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

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2013春季


朋友們:
  大家平安、喜樂。
  二一二年,馬雅人的「世界末日」預言,成了今日人的「世紀愚言」,證實先知有誤,後人無知。
  龍飛天、蛇行地的二一三年,我祝福大家行的穩、走的快。
  多謝朋友們給予「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活動」的參與和支持,未來的計劃,還是希望多多關注。
  「末日已逝」、「來日可追」,活著真好,需有「活,該如此」的豁達之觀。
  面臨的每一個「來日」,「活得真好」成為大家的感受。

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文史生活札誌


  記憶有限,時間無窮;短促人生能留住生命紀錄,非得盡早不可,否則「往事難以回味」,紀錄勢必成空。
  撰述〈活,該如此心路、筆痕、書影〉回憶錄。已近十萬字,回首前塵,能留住印象,將之換成文字,尚能成事。
  只是,想編寫自己文史創作年表,卻有困難,不寫日記,不記備忘,自是最大原因。
  一三年伊始,決心公布自己每月份「散工」紀錄,以免未來年表留白,也順便向各位親朋報告「所做所為」。

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台灣歌謠研究文獻:語文運動

1920年代,台灣掀起非武裝抗日的民族運動熱潮,當代知識青年從事民主運動之餘,不忘呼籲「助長台灣文化之發達」,然而本土根深柢固的陋俗野習,是難以剷除的,不過更使他們憂心戚戚的是生活習慣逐漸被日本人「同化」而不自知。

193111日,以「為擁護台灣人全體利益之言論機關」(見三百六十四號該報「餘錄」)為訴求的《台灣新民報》第三百四十五號刊載醒民(本名:黃周,彰化人)一篇文章:〈整理歌謠的一個提議〉,文章開頭即以「我的單純的動機」說明:「我記得在做小孩子的時候,由母親或由右鄰的小朋友們,在遊戲或在晚飯坐談的時間,學了不少的歌謠。

」然而,「唱自己的歌」的情景,消失了,聽到的只是小孩在唱日本兒歌,音義都不懂,簡直是鸚鵡式的:「咿啊」;於是他說明整理歌謠的目的:動機雖是非常單純,但是其實整理歌謠的意義卻很深重。

……而在如我們這樣的特殊情形之下的,是更有一層為日就廢傾的固有文化的保存上不可不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