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掉進郵票的童話王國-世界經典童話郵票展



中山堂第一展覽室自420日展出「掉進郵票的童話王國-世界經典童話郵票展」,展期自623日止。419日展覽開幕式,策展人周惠玲老師、莊永明老師及合辦單位國語日報社馮季眉社長、中華郵政集郵處藍淑貞處長與會出席,共同揭開展覽序幕。


展覽時間:2013420日至623日,上午10時至下午5
展覽地點:中山堂2樓第一展覽室(如遇搭乘電梯,請由秀山側門進入)


有臨時郵局、DIY、說故事、專題講座等活動,歡迎大家參加!



「大家來畫童話故事郵票」徵畫活動


專題講座:
     05/05(日)1500~1630
     用郵票唱唱兒歌
     中山堂3F台北書院
     曹俊彥老師
      
     05/26(日)1500~1630
     國家的兒童郵票護照
     中山堂3F台北書院
     莊永明老師
  
     06/16(日)1500~1630
     乘著方寸魔毯漫遊童話國度
     中山堂3F台北書院
     周惠玲老師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文史生活札誌2013年3月


  春暖花開,台北孔廟明倫堂前所栽種十五株桃、李,顯已生機無限,早上經常散步至此,懷想以後桃李花開爭艷,「桃李成蹊」景況,可以成為昔日文風鼎盛大龍峒一景。

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2013春季講座


講題  城起城落的台北城
主講人 莊永明
時間  421()下午二點

講題  台灣歌謠的人與事
主講人 莊永明
時間  427()下午二點

講題  北歐童話──斯堪地維納半島的兒童故事
主講人 周惠玲
時間  428()下午二點


◎報名者請註明參加之場次,請e-mail至xiaochuancs@gmail.com


秋季講座十月搭棚,有心人和有意者,屆時再見!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公視2012「感恩故事集」


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贊助公視長期製播的「感恩故事集」,第二十一集介紹莊永明老師,於20134711:30~12:00播出,敬請收看。



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文史生活札誌2013年2月

歲次癸巳,屬蛇年,所謂「小龍年」,龍升天蛇行地,因有九天春假,「文史活動」大多停擺,除了與家人去石碇老街和猴硐貓村走春外,可謂冷冷清清渡過假期。




       


文史生活札2013年1月

元月三日        參加台北市都市更新處召開「大稻埕URS持續發展諮詢會議」;提出意見:

URS宜有「古意」┼「新潮」,不要淪為今日的公共藝術之過於「新潮」(藉「文創」之名),而失去「造景」意義,欠缺古意;大稻埕的古早概念,日本時代港町、永樂町、太平町、建成町、蓬萊町、日新町各有風貌。自有故事呈現,「承續傳統、連接在地」,URS各空間需有音樂、文學、美術、戲劇‧‧‧等主題性規劃。


元月四日        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主講「台灣歌謠的前世與今生」。


元月六日        大稻埕逍遙遊─巡禮老街,探索文史。


元月十三日    黑松公司微風廣場黑松世界舞台區主講「台灣的第一」(黑松文物達人開講系列)

元月十七日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會員參加大稻埕古蹟之旅。

元月廿一日    台南市名人故居研議小組第二次審議會議;建議加入連雅堂、翁俊明等數人「無形」名人故居。

元月廿三日    北投國中校園「石燈籠」勘查。議決不予列入「台北市古物」,因所謂石燈籠為景觀造物。

元月廿四日    第八屆漢字文化推廣系列活動評審。

元月廿七日    觀賞「鐘樓怪人」音樂劇電影。

元月廿八日    觀賞米開蘭基羅特展。

元月廿九日    觀賞李安導演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

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2013春季


朋友們:
  大家平安、喜樂。
  二一二年,馬雅人的「世界末日」預言,成了今日人的「世紀愚言」,證實先知有誤,後人無知。
  龍飛天、蛇行地的二一三年,我祝福大家行的穩、走的快。
  多謝朋友們給予「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活動」的參與和支持,未來的計劃,還是希望多多關注。
  「末日已逝」、「來日可追」,活著真好,需有「活,該如此」的豁達之觀。
  面臨的每一個「來日」,「活得真好」成為大家的感受。

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文史生活札誌


  記憶有限,時間無窮;短促人生能留住生命紀錄,非得盡早不可,否則「往事難以回味」,紀錄勢必成空。
  撰述〈活,該如此心路、筆痕、書影〉回憶錄。已近十萬字,回首前塵,能留住印象,將之換成文字,尚能成事。
  只是,想編寫自己文史創作年表,卻有困難,不寫日記,不記備忘,自是最大原因。
  一三年伊始,決心公布自己每月份「散工」紀錄,以免未來年表留白,也順便向各位親朋報告「所做所為」。

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台灣歌謠研究文獻:語文運動

1920年代,台灣掀起非武裝抗日的民族運動熱潮,當代知識青年從事民主運動之餘,不忘呼籲「助長台灣文化之發達」,然而本土根深柢固的陋俗野習,是難以剷除的,不過更使他們憂心戚戚的是生活習慣逐漸被日本人「同化」而不自知。

193111日,以「為擁護台灣人全體利益之言論機關」(見三百六十四號該報「餘錄」)為訴求的《台灣新民報》第三百四十五號刊載醒民(本名:黃周,彰化人)一篇文章:〈整理歌謠的一個提議〉,文章開頭即以「我的單純的動機」說明:「我記得在做小孩子的時候,由母親或由右鄰的小朋友們,在遊戲或在晚飯坐談的時間,學了不少的歌謠。

」然而,「唱自己的歌」的情景,消失了,聽到的只是小孩在唱日本兒歌,音義都不懂,簡直是鸚鵡式的:「咿啊」;於是他說明整理歌謠的目的:動機雖是非常單純,但是其實整理歌謠的意義卻很深重。

……而在如我們這樣的特殊情形之下的,是更有一層為日就廢傾的固有文化的保存上不可不作的目的。

2012年12月1日 星期六

台灣歌謠研究文獻:基石工作

以研究為目的,蒐集台灣歌謠專冊的第一本著作,應數平澤丁東編著的《台灣的歌謠及名著故事》(台灣の歌謠上名著物語),發行於1917年(民國六年亦大正六年)二月,係由台北晃文館刊行。當時,平澤丁東服務於台灣總督府編修課,據他自己所蒐集台灣歌謠的目的,完全是由於「熱愛南方的異國情調而出發的。」《台灣的歌謠及名著故事》從第一頁至第一四二頁共收錄民間俗謠及童謠達二百餘首,且均以日語「片假名」標音,並予翻譯,由於編者係日本人,對於台語的隔閡,難免有失真的遺憾,但是,此先驅性的工作,算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1921年,台灣總督府台南地方法院檢察局翻譯官片岡巖編著《台灣風俗誌》,該書第四編第一章及第二章分為「台灣之音樂」與「台灣之雜念」,內有駛犁歌、採茶歌、病囝歌、搖籃歌、生蕃歌、乞食歌、褒歌等,又收錄了「二十四送」、「十二按」、「三十二呵」、「十八摸」等俗歌。

片岡巖的搜集,顯然較四年前平澤丁東有了更進一步的成績;而且還在一些記錄上加上工尺譜的譜例。

《台灣風俗誌》收錄的台灣歌謠,曾引起了大陸學者的興趣,鍾敬文曾在《台灣情歌集》序文中提到:「記得前年冬天,我在某大學教書,於一位台灣學生的書架上,發現一本日本人所著的《台灣風俗誌》,中間所收羅材料,十分豐富而有趣,尤其是許多趣事、歌謠,更令我感到濃厚的興味……。

」《台灣情歌集》係廈門同文中學謝雲聲選編,於1928年(民國十七年)四月由廣東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印行,列為「民俗學會叢刊」之一。

大陸版《台灣情歌集》,收錄有二百餘首歌謠,大部分資料則採自福建泉州綺文堂所刻《台灣採茶歌》,謝雲聲在自序中特別說明了二點意見:一是說台灣情歌比較別的地方多了幾倍;一是在泉州、同安、漳州、廈門等處,時常聽見流行台灣情歌。

日後,謝雲聲又編《閩歌甲集》,1928515日出版,仍由中山大學語文歷史研究所出版,內容係福建東南、西南及台灣之民歌、兒歌。

中、日都有人士對「台灣歌謠」產生興味,而且有研究成績的表現,本土讀書人似乎也不甘示弱,自分不能交白卷,因之也有淡薄的成果呼應。

1922年,「台灣第一位音樂家」張福興,接受台灣總督府的聘請,於春季往日月潭採集原住民音樂,他花費了兩週時間,記錄當地民歌十三首和僅有演奏的杵音兩首,後由「臺灣教育會」出版《水社化蕃ノ歌》,附有歌詞、民俗等簡單詮釋,這本田野調查的小冊子研究成果,是台灣音樂家從事採集原住民音樂的濫觴。

客籍的張福興曾於1924年出版以工尺譜及五線譜對照的民間戲曲「女狀元」,可惜他沒有採集「福佬系」民歌。

過了三年,1925年,與張福興一同在「台北師範學校」任教的日本人一條慎三郎也採集了阿美、排灣、布農和泰雅民歌三十首,仿張福興書例,編印《阿美族之歌》與《排灣、布農、泰雅番謠歌曲》兩集。

依史惟亮判斷,計阿美族十四首、布農族二首、泰雅族一首,另可能為排灣族兩首,卑南族十一首。

其實,在音樂工作者從事台灣原住民音樂的田野調查以前,北部傳教士加拿大籍的馬偕博士(1844-1901)也採用平埔族民謠,編寫為聖詩,如「拿阿美之歌」(Naomi)即是,其採集目的,可以說宗教意義大於學術研究。

福佬系民歌的徵集和記錄則有以下的成績:1926年,「若草會」編著《俚謠粹吟》出刊的當年,豐原人張淑子也有《教化三昧集》問世,張先生將一些勸善性質的俚諺、童謠、謎語輯集成冊,以「文以載道」為取捨標準,違風背俗的情歌,概不採錄。

越年(1927年),鳳山鄭坤五創刊《台灣藝苑》月刊,該雜誌六月號特闢「台灣國風」欄,蒐錄歌謠和俗曲,計收〈四季春〉等四十餘首,鄭坤五更以其一貫幽默戲謔的筆調加以註釋,這項創文藝雜誌刊載民間情歌的先例,將「台灣歌謠」視為「國風」,在那提倡舊詩、吟社林立的時代,自然有其特殊意義。

193099日,以創作吟唱傳統詩結社的台南南社及春鶯吟社同仁,創刊《三六九小報》,月逢三、六、九、十三、十六……日發行,八開四面,形同小報。

設有「黛山樵唱」專欄,陸續刊登了百餘首歌謠。

《三六九小報》刊載的廣徵歌謠等民俗文學啟事,不失為一則令人懷思幽情的短文,引錄如下:徵求台灣情歌、童謠、傳說、故事、啟事人唯知才子風流,焉知村姑鄉漢非不風流?所謂才子,持境之佳,有修學之幸運,其情得表於詩。

然人非草木,食色天性,故村姑鄉漢,興之所感,率然流露於山歌,其美不減於詩,其誠或駕乎平仄韻律之自然?童謠有關乎民俗;傳說則涉於習慣;故事為正史漏棄之史料。

鄙人不忍看上述各材料之自頹自廢,爰徵各方同嗜諸君,幸勿吝惜珍貴,源源擲下,俾他日得輯成刊,以廣宣傳,而彼被沒卻諸村姊妹、鄉兄弟,亦藉以抬頭吐氣,誠幸事也。
1931 年,《三六九小報》新闢「台灣語講座」,於「社告」欄稱:「特請台灣大文豪──連雅堂先生擔任,伏乞吾台諸彥,相攜拆疑,以發揚台灣語之光輝,敝社幸甚,吾台灣幸甚。」小報同仁鑒於「時方日化漸厲,華文就微,古都君子,戚然以懼,思漢情濃」,於是由蒐集民間歌謠,進而發揚台語,用心不可不謂良苦。

一勺一瓢的舀水,倒入歷史的洪流中,畢竟是微不足道的,當代舊文人對於台灣歌謠搜集,也不是都有共識,少數人的興趣和努力,畢竟只是個案而已,不過其歷史意義不容抹滅,況且基石已一塊一塊的置立,架木疊屋的工作,自有所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