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1日 星期六

2020年2月文史生活札誌


李臨秋故居被法院公告因帳務問題,四月份即將法拍訊息,李家召開記者會,希望相關單位「搶救」,新聞披露後,各方關注。
西寧北路86巷北側雙號的「有竹管的紅磚屋」,我家是尾端16號,而李臨秋故居是4號樓上。李臨秋是我的街坊鄰居長輩,他的晚年,與他相處緊密,知悉不少30年代台灣流行歌的「花絮」故事。
保存「有竹管的紅磚屋」是我的責任與義務,我以「街史與街景」的必要,不能讓這一排紅磚屋消失於歷史記憶。首先,我開了第一槍,保存了老家,彼時姪女擬議改建成五層建築,而且已委由建築師設計,向市府申請核備建照。我知情後,期期以為不可,乃在家族會議中,說服九個所有權人不能輕易改建,並要求文化局認定文史價值,很順利地被公告為市定古蹟,成了第一家「柑仔店古蹟」。
86巷雙號的鄰居,對我將老家申請為古蹟,頗有微詞,認為我阻礙了他們改建的機會,損失不貲,我挺過閒言非語,將老家依「古蹟活化」規定,近十年來以「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辦理文史講座,有目共睹。
我有多項收藏,有緣「收藏」了一棟古蹟,自是一種福分;但是做為古蹟所有權人,卻有著別人所不了解的「不可承受之重」的壓力,活化之外的維護,不時挑戰著我,公部門的奧援,總是以「依法行事」之態,難怪私有古蹟的運作,有其難度。
李臨秋故居的糾紛,行之有年,我很幸運,可得兄弟委任經營,讓老家「發光發熱」,「家和萬事興」,足以訓示。




20202月文史日誌
一日 新世紀的二0二0年,邁進了第二個月份,回首上個世紀的二0年代,想起狄更生<雙城記>的名句:「這是一個光明的時代,也是一個黑暗的時代!」希望這個新的二0年代,新冠肺炎升溫之時,光明驅走黑暗!

二日 今天是「二0二00二0二」,是千載難逢的「完全對稱日」,午後二點與林課長校正元月份文史日誌稿,這個特殊日子幾被「口罩風暴」掩蓋。

上午,四個鐘頭的大稻埕逍遙遊,依然行走,參加人數有十人,有三個可能因新冠肺炎陰影,報名卻缺席,不過有來自基隆及桃園的「遠客」,還有一對夫妻推著嬰兒車,帶二歲兒子走完全程。

三日 七星田園文化基金會同仁在北海漁村聚餐;日後改選後,人事難以依舊,不知還會有此機會?

四日 仁濟院來電,因新冠肺炎的影響,三月份的松年教育班停止招生,日後開課否?尚未定案,隨後,文獻館也來電,表示七日的春酒宴,也決定順延

五日 昨天立春,卻有春寒料峭之感;買口罩採行實名制,一人以健保卡可購二片,藥局大排長龍,如此現象,不知延續到何時?

七日 音樂中心委託猛鴨設計公司錄製我的台灣歌謠訪談紀錄,將設定十個主題,三月六日提交工作進度規劃,七月底完成全部主題拍攝。

九日 台中行;領受大度山之風的強勁。

十日 悠悅文創公司寄來音樂中心委託案「台灣日治時期歌謠史料研究暨音樂文物蒐藏計畫」結案文件,我不僅是此案文史顧問,也是執行者。

十一日 翁誌聰館主任來電,表示明天報紙將有「李臨秋故居」將法拍消息,因李修鑑舉行記者會,希望市府能價購,他將捐贈李臨秋手稿,可惜他的遺稿已經四散,故居所保留的部分,應是有限

十天前在奉天郵社購鄭成功普通郵票乙套,可惜被「輕貼」,十分可惜;今午再在天龍郵社買到鄭成功像改值,這兩套以前市價達壹萬伍千元以上,而今只開了六千五百元就收藏到了。

十二日 百城堂舊書店歇業已八年之久,今與遠流周副總編輯造訪;老闆林漢章與我被李敖並稱為台灣五大文物收藏其中二位,其實百城堂收藏,豈我能及?

後偕往西安街「古殿音樂喫茶店」欣賞黑膠唱片,年輕老闆是位留聲機玩家,政大歷史系的他,沉迷於黑膠,他與我談及將研究吳炳川、李哲洋等人在民族音樂上的貢獻,並寫論文期間,期望能訪問我。

十三日 歷史建築李臨秋故居面臨被法拍,文化局為搶救產權危機副局長率相關人員前往勘察並邀我審視李臨秋遺物文史價值但因李家以程序問題有意見,拒絕提供文物,以致我「徒勞無功」,致於建物法拍的解決方式,取得了一些共識,但仍待所有權人的誠意,李臨秋故居保存價值,已有共識,希望可免於四月份被法拍。

十六日 大姐告別式,她享年八十六歲,較母親少活了三年,但比大哥享年八十二歲,多了四歲。

日 新冠肺炎影響,政府對買口罩實施實名制,藥局每天排長龍;人人自危下而採行人人自保,一周二片口罩,成了必購消耗品。

十九日 減少出門,整理收藏,成了我「防疫」的可行做法。

二十日 失聯多年的台通同事,打電話告知,他在民視「台灣演義」節目,看見我接受訪問。午間外出,大樓清潔員也對我說在電視看見我,這段錄影,我都記不得何時拍攝,談的是「台灣醫療」歷史,可能是十幾年前的「舊影」。電視公司對訪問的「學者專家」不付通告費,而且還保有「永久版權」,實是不公允的事。

二十一日 台北市立文獻館寄來「109年度文獻委員」聘書,任期至一一0年二月二十八日。

二十二日 聯合報刊載葉金川的「抗癌人生」報導,對於這位「永樂國小學弟」蒙生敬意。他是「生命的強者」,也是「生活的勇者」,葉前署長是台灣健保制度的重要推手,我與他無深交情,但曾「共事」過,那是台北建城120年活動,我們共往內湖金面山採取一塊「城石牆」,從山上搬至基隆河畔,而後順河而上經淡水河道至大稻埕碼頭,卸下船,由葉金川副市長帶領下,扛著石塊進城,這項「台北建城二甲子」系列活動,很遺憾的沒有引起共鳴,沿途民眾,沒有參與感,當時,我有深以為憾之感,憶及此事,覺得葉金川應有「落寞」之感。

二十三日 二女兒全家北上,共遊士林官邸,觀賞鬱金香花展,人潮甚多,沒人怕疫情;小孫子對花草之名,興趣很濃,一直追問。

二十五日 中山橋重建的問題,又成了市政議題,回首當年被拆,到後續討論重組,漢寶德、李乾朗和我,都是被諮詢的文資委員,原先有數個備案做選擇,但是有位大老以「橋必得在河上」,堅拒重建於圓山公園、大湖公園等幾個地點,以致市府乃撤案不重蓋了,中山橋成了「石塊」,擺在基隆河畔,這件波折往事,知者不多。

二十八日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舉辦音樂會,我曾被邀主持節目,但因故落空,所以今日足不出戶。

二十九日 四年一潤,我常以義大利音樂家羅西尼四年過一次生日做為美談。我當上班族時,任公司財務副理,屬下有位同事,生日在戶籍登錄為「二月三十日」,一輩子沒有過生日機會,我不知這位「沒有生日機會」的同仁,後來有沒有去更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