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文化運動館終於揭幕了!
歷經三任市長,七位文化局長,從選址到籌備,至今落成,前後有十八年之久。
一座只有硬體建築-市定古蹟台北北警署轉型為「文化館」,卻沒有歷史文獻展品收藏,甚而「新文化論述」研究也不足,不免令人遺憾。
我在致開幕詞時,強調新文化運動館所承載的責任很大、很重,而且很深、很遠,語重心長。
坊間都將「臺灣新文化運動館」視為是「蔣渭水紀念館」,還說:「蔣渭水曾被關進這棟今為市定古蹟內的水牢」,其實蔣渭水辭世前,這棟建築還未完工;十幾年前文化局所立的古蹟解說牌,就被我糾正過。
從臺北市警察局大同分局,再改變為新文化運動館還有一段小故事,有位民進黨女市議員,曾帶眾至「新文化運動館籌備處」前踢館,訴求要做「警察博物館」才對,還告訴記者說:「莊永明也反對將大同分局做新文化運動館」,如此瞎扯,使我傻眼。
我還在致詞時強調這座紀念館,歷經十多年百般波折,終告落成,還是足以欣慰,只是未來營運,仍需好好邁進!
我的講詞還提到:不能只認為:「同胞需團結,團結真有力」就能詮釋二0年代的非武裝民族抗日運動;也不可僅以「月娘笑阮戇大獃,乎風騙不知」的<望春風>就代表了三0年代民眾心曲,畢竟新文化的底蘊,是要更進一步去探索。
如此說法,乃是早年我為「新文化」下的定義:「新文學、新美術、新戲劇、新音樂(新歌謠)」,實不足涵蓋「新文化」的完整內涵。
我曾向館方建議,應該將歷史軸線拉長,以一八六0年代的台灣開港,與西方文化接觸做為起點,畢竟台灣人的「視野」因而開濶,以致在大稻埕茶香歲月中創造出了新的生命、新的活力;我還列舉諸多要加入的課題,如「新體育」、「新生活」…等。當時我列舉了不少的「台灣第一在大稻埕」,表示都是可以做的題目。觀傳局局長在我下台回座時,還趨前向我表示說:「這個題目,她有興趣。」
總之,開幕是一時的,未來的營運,能將新文化的意義宣揚出去,才是永遠的!
2018年10月文史日誌
一日 音樂中心催促的文稿,晨七點完成,以「建構台灣歌謠史,蒐集台灣音樂文物」為題。
二日 大稻埕教會松年大學講授「大稻埕電影事業面面觀」,學員讚我記性好,讓他們往事如今。
音樂中心翁館主任今同二位同仁與我,一同審視辛晚教教授遺物,他的家人擬將其相關南管音樂資料捐贈,由音樂中心典藏。
三日 飛亞旅行社邀請晚上到公司講授「大稻埕的旅遊景觀」,參加十人都是三十來歲的外語導遊。這是我第二次被邀至旅行社演講,上回是東南旅行社。
五日 臺灣新文化運動館開幕在即,招收八十名導覽志工,分四梯次上課,我一人站著講四個鐘頭的課,分析「台灣新文化」的意義和內涵。
六日 接續昨日,又是一天課程,兩天下來,共站了足足八個鐘頭,雖不少志工好意請我坐著授課,但我說:「坐著,我就講不出來了。」
晚,中山堂欣賞「二0一八臺北市音樂季-TSC瓦格獻禮<百年時空逆旅>」,下半場節目張弦<一九三一>為世界首演,這位年僅二十九歲的年輕作曲家,旅居紐約,作曲家之前曾為創作內容訪問過我,交談二個多鐘頭,他說:「受益匪淺。」演奏前,張弦致詞時,也提到我對他創作的啟發。
七日 大稻埕逍遙遊,20餘人參加,有一對與我年紀相若夫妻從基隆趕來參加,說是上週聽了我在海洋大學主辦的演講,而決定參加。
午後,參加辜偉甫百年歲冥誕紀念音樂會,榮星合唱團為紀念創辦人,於台泥大樓士敏廳舉辦此音樂會,我很意外獲得邀請。辜寬敏也來參加,我真期待他能跟兄長學習,能對台灣文史建設,多盡心力。
九日 彩鹿郵社從美國標購上千枚二十世紀紀念郵票首日封,價格不低,真的需要考慮。
十二日 文獻館「本堂常設展更新暨志工制服整體性規劃執行」評審,委員共識一致。
十三日 兒童文學會舉辦「兒文忘年薪傳宴」,席設福君海悅大飯店御珍軒餐廳,席開五桌,老少共聚;忘年之齡,我之外,還有九十四歲的「小太陽」林良、劉興欽、曹俊彥、林煥章、趙國宗、林武憲等人。
十四日 臺灣新文化運動館開館典禮,我被安排在市長之後致詞,到場貴賓有文學館館長、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他們到任不久,兩人都邀我能前往台南參觀。
十五日 台北仁濟院舉辦松年講座,安排每週一次,共有八堂課,今天是第一堂,這些年過六十的學員,表示我講的台灣開發史,是他們以前所未聽聞的,覺得有趣又有內容。
十六日 曾文溪廣播電台台長來電,表示今日將從台南北上找我致意,原來他年前專訪我談「台灣歌謠故事」,做了專輯,參加社區電台文化部金鐘獎競逐,獲得首獎,我除了心領外,對他贈送的日月潭紅茶,致上謝意。
十七日 「九九重陽,文藝薈集」,今年在台大國際會議廳舉行,官方代表層級又降了,以前是總統到場的,至少文化部長要來,而今年都不到了。
十九日 臺灣新文化運動館為推廣「新歌謠」,邀我晚間在迪化街草御殿演講「三0年代的台語歌曲」,會後還邀請一位「嘻哈青年」唱饒舌歌;有位我的書迷帶來十餘本我的著作,請我簽名。
二十一日 「二0一八戀戀台北城」史蹟趴趴GO名人帶路「大同古意新文化」,參加人有三十餘人,有對年輕夫妻背著十一個月強褓嬰兒,走完全程,這是跟我上道,走讀大稻埕最小的一位,參加我的大稻埕走讀的,有超過九十歲長者,而今有不滿一歲的稚兒。
午後,國家檔案局舉辦「與地圖的時空對話-台北由小變大,由大變小」,地點在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參加的人座滿九成;我以三市街、台北州、台北市談起,再由戰後的省轄市到院轄市做分析,也提出願景的「台北都」,這場演講,自覺還算稱職。主辦單位檔案局很滿意。
二十四日 <臺北文獻>的專欄「文獻有徵,文物有靈」,我以收藏的一九三0年(昭和五年)出刊的<詩報>,介紹舊詩人在那個時代的氛圍下的執著。
二十六日 台灣音樂中心舉行文物捐贈儀式,德國波昂東亞研究所將半個世紀前在台灣採集的音樂文物史料,回贈台灣,還有流行歌星林冲捐贈其演唱生涯的資料。出席的人,不少是音樂界大老。
午後,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講述「大稻埕的我-大稻埕三町物語」,參加者近四十人之多,還是有人無故缺席,只想佔名額,此風不可長。
二十八日 台中行;高鐵票愈來愈難買。
二十九日 仁濟院松年講座,第三堂課以台灣歌謠為題,只講到三0年代流行歌,預告下堂課是「戰後的歌聲」。
三十日 古亭教會松年大學第二學期,我以「影戲(電影)、曲盤(唱片)的歲月回憶」為題;牧師說學員反映良好,希望明年我能再接課。
三十一日 <臺北畫刊>十月份第609期,以「大埕小事」做專欄,說是報導「小事」,但還是以大稻埕百年繁盛風華做底,可惜內容少了「三老」,一是老街港町、一是老屋大稻埕千秋街店屋,還有一位老人-莊永明;我做如此感言,是市府只為「新人」費心費力行銷,沒有考慮及「古色古香」的「正港大稻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