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文史生活札誌2014年10月

  閱讀,是一種享受,一種消遣,更重要的是一種益智形式。「一卷在握」時代,已經漸行漸遠,紙本的好處,也因此被疏忽。
   
   「滑世代」的「低頭族」,閱讀習慣,已拋棄紙本,他們是從雲端去找文字。<遠見雜誌>本月一日公布「全民閱讀力大調查」,指出網路新聞和網路轉貼文章變成多數近代人的閱讀形式與習慣,難怪<大世紀新聞>以「國人三成不讀書,七成看臉書當閱讀」做標題,報導此新聞。老朽的我,不無感慨!

  文字書寫,是我的樂趣,四十餘年「爬格子」生涯,留下幾百萬言,我全然不知,有人說我多產,很感謝他們恭維,但我在乎的是能否留下多少文字,做為自己「著書立說」的一丁點「活,該如此」的遺世之作。

  「心路筆痕書影」原是我動念撰寫回憶錄的書名,而今,完成了前傳,決定改名為<活,該如此>,個中原因,不難說明。

  <活,該如此>付梓成書,煎熬好一陣子,當然出版是一大問題,能商請遠流出版公司應允處理,也卸下心中難事。

  寫我一生,容易,希望他人讀我一生,很難。我將再以紙本,添增一本著作,如有所遺憾,是添增一個字,減損了自己一分視力,我以老殘之身,能留下「老殘餘記」,仍心有期盼,後傳的「老殘猶記」、「老殘又記」,亦能順利成書。


電影在台北開幕記者會

  一日 中山堂觀賞「蕃社姑娘回娘家」,為「鄧雨賢逝世七十周年」音樂會,「蕃曲」是鄧雨賢以唐崎夜雨之名於一九三八年發表於「公會堂」(今中山堂)的曲子。此曲即後來被填詞的「十八姑娘一朵花」。

  二日 「九九重陽,文藝雅集」在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設宴。見到不少文友,年年重陽,一年一會,大家都老了。

  四日 張炎憲三日在美國辭世,享年僅六十七;當年他從東京帝國大學獲博士學位後返台,某日與李筱峰連袂來訪,促成自立報系叢書「台灣本土系列」的五本<台灣近代名人誌>的出版。他主編<台灣風物>;邀我寫「專欄」,幾期後竟退我的稿,回首這些往事,不勝唏噓。

     彰化縣文化資產學會一行八十人,分十四時及十五時三十分二梯次參觀大稻埕千秋街店屋,短短的十幾分鐘講解,竟然兩位學員邀約有機會到鹿港演講。

     晚上,中山堂欣賞呂紀民主辦的「永遠的微笑-儷影笙歌夜上海」音樂會,以聲樂詮釋三0年代歌舞昇平的十里洋場流行歌曲,十分成功。

  五日 大稻埕逍遙遊,有近四十人參加,有人第三度跟我走讀,表示每回都有新的收穫。

  七日 <活,該如此>回憶錄出版有譜,與遠流出版公司出版二部台灣館總編輯黃靜宜和專案主編張尊禎談妥出版細節,出版時間為明年第一季前。

  九日 中山堂舉辦「鐵道商城,淘寶歲月-中華商場」特展,應邀出席開幕記者會,並侃談當年逛、買中華商場的生活記憶。

  十日 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舉辦「城市陳事」系列活動,我於午後十四時到十七時做一場「台灣歌謠追想曲」演講,主辦單位並安排台北市立國樂團青少年組團演奏;到場約有四十人,參加者收費100元,獲贈小帆布背帶一個,反應熱烈,好多人都說是一場成功的演講,值回票價。

 十一日 台北市文獻會舉辦第一場「史蹟趴趴GO」活動,由我帶「大稻埕路線」,參加有三十二人,多數為年輕人,他們對大稻埕十分陌生,顯見台北市民還有多數人不解茶香歲月時代的大稻埕。

 十三日 飛碟電台接受「飛碟早餐」主持人唐湘龍專訪,談城內舊事乙書。唐先生表示他收藏我的「台諺淺釋」系列十書。

 十四日 靜修女中高一做大稻埕校外教學,共有四十一人,由於僅有兩個小時,所以我帶的路徑是該校到義美公司,從文化協會創會地點走到蔣渭水開設的大安醫院。

 十六日 <文化快遞>記者訪問,談到擬製作歌謠專輯,我戲稱:「你們在網路已抓到不少資料,訪問我,還可談什麼呢?」沒錯,記者寫稿,只是以「我曾如此說」,做為第一手報導的說服力。

呂泉生次子呂惠也從美國傳來訊息,表示同意我可以一元代價使用呂老師的作品版權。台北市音樂教育協會也表示我可以免費使用該協會擁有的版權,以表示對我的文史研究的敬意。

 十八日 蔣渭水哲嗣蔣松輝以一0二高齡辭世,我以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董事代表公祭。我與蔣老先生有三十餘年情誼,當年書寫蔣渭水傳時,曾向他借用歷史照片,沒想到他親自送到我家,適我不在,竟將這本珍貴相簿擱放在門口。

二十一日 文獻會「西本願寺廣場系列推廣活動」在樹心會館召開綜合討論會。

國立台灣博物館明年逢主體建築一00週年,預備舉辦大展,應邀審查第二階段「體驗性的尋寶計畫」。

二十二日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召開審議會議,有三角湧「迎尪公」、汐止忠順廟「迎安公」與金山「蹦火仔」登錄為民俗及有關文物案,一件通過,二件列冊追查。

     文獻會舉行103年度第二次文物採購評審會議。此次有不少珍奇民俗文物,包括數件原住民器物。

二十三日 台北中山堂光復廳主講「日據時代的台灣歌謠」;我以「同一時間,不同空間,中國受難,台灣受苦」做當年歌聲時代背景詮釋重點。有位老先生一直插嘴,我一再請他稍安勿躁,但他仍不停表示不苟同我的看法,當我說會留時間與他對話,他卻提早走人。

二十五日 孔廟大樹下講古,我被安排以「從城內到大龍峒」為題,參加人數近三十人,講題為建城130年做「應時」而定,原以大樹下為講堂,但因廟會大遊行,在保安宮集隊出發,鑼鼓喧天,只得移到儀門後門廊,我戲稱第一次以大成殿做背景,在至聖先師前「講經」。

黃昏,與家人往內湖白石湖吊橋,欣賞台北盆地夜景。

 二十七日 <子供世界>是台灣早期的兒童雜誌,其在撫台街舊址,因市街改正而變遷,難覓原址,與周惠玲博士前往探訪,但難確定此日據大正時代的「子供世界社」舊址。

 二十八日 「台北地下街購物特刊」邀稿,我以「大稻埕第一街-迪化街」為題,寫了一、五00字,今日定稿。

 二十九日 佛光大學大一學生三十餘人,做大稻埕人文課外教學,十四:五0分參觀大稻埕千秋街店屋,學校沒有預約參訪,適我在家。

 三十日 觀傳局探索館舉辦「電影在台北」特展,蔡明亮導演與我在開幕記者會以來賓身分致詞,我談及六0年代在迪化街取景拍片「聖保羅砲艇」(導演威廉惠勒)和大稻埕永樂座的「影戲與歌謠」往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